可用于新能源汽车内饰的新环保PA610塑料材料
2023-07-12 17:12:18 点击数: 来源:http://www.zhongjunyi.com
可用于新能源汽车内饰的新环保
PA610塑料材料
免喷涂塑料、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SKYTRA 共聚酯、生物塑料材料、聚氨酯材料均属于典型的新环保塑料材料,这类材料均可用于新能源汽车内饰,材料的优势及应用思路如下所示:
免喷涂塑料
一次注塑品即为最终产品的免喷涂塑料具备作为新能源汽车内饰的潜力,这是由于其能够免去干燥、喷漆、预处理等处理环节,这种环节的省略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还能够较好实现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控制。在免喷涂塑料的具体应用中,为保证其较好服务于新能源汽车内饰,原材料应选择耐腐蚀、耐刮擦、高光泽、高环保性材料,并通过开发全新色彩代替喷漆件。聚碳酸酯、聚丙烯等均可以应用免喷涂塑料工艺,但工艺的具体应用过程需关注干燥、注塑温度、注塑速度、注射压力、模具温度的控制。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将无机纳米粉体与有机聚合物基体复合而成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同样属于典型的新环保塑料材料,复合过程多采用共混、溶胶凝胶等方法。通过应用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汽车内饰件,内饰件会具备抗紫外线、耐热、高强度特征,且本身残余的VOC 可降到极低水平,这是由于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本身含有化学稳定的无毒无机组分,汽车内饰件VOC 挥发问题可由此得到根本性解决, 因此可见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可较好作为新能源汽车内饰用环保塑料材料。
SKYTRA 共聚酯
SKYTRA 共聚酯是SK 化工刚刚开发出的一种新型环保塑料复合材料, 由于添加了从玉米中提取的生物原料, 因此SKYTRA 共聚酯具备一定生物塑料属性。共聚酯属于全新的透明工程塑料,本身属于高耐化学性、高抗冲性、高透明度的完美结合,因此其天然具备在新能源汽车内饰中的应用潜力,其环保特性也能够与新能源汽车实现更好匹配, 因此本文认为SKYTRA 共聚酯具备在新能源汽车内饰中的广泛应用潜力,这一应用可实现环保、美观、实用、经济等多方面优势的融合,SKYTRA 共聚酯的应用价值可见一斑。
生物塑料材料
生物塑料材料指的是以淀粉等天然物质为基础在微生物作用下生成的塑料材料, 该材料可采用原生态植物作为原材料,如玉米、甘蔗等材料均可作为其生产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即可进一步降低塑料生产污染。不同于采用石油产物合成的常用塑料,由于采用低毒低害的可再生材料制成,生物塑料材料基本上不存在未完全反应的小分子有害物质, 因此其能够较好满足新能源汽车内饰需要,车内的VOC 挥发量也能够在生物塑料材料的支持下大幅降低, 而由于生物塑料材料可实现分解、回收利用,因此其具备更胜于免喷涂塑料的环保性能。近年来国外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应用生物塑料材料制作汽车内饰件, 使用聚羟基脂肪酸酯基生物塑料材料替代传统塑料材料的汽车内饰产品开发便属于其中典型, 作为由糖发酵而生的生物塑料材料, 新能源汽车生产的碳足迹可在该材料支持下大幅降低。
聚氨酯材料
聚氨酯材料属于本文研究的重点, 作为典型的高分子材料,聚氨酯也被称为“第五大塑料”。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新能源汽车对内饰存在舒适安全、轻量化、绿色环保等要求,而这种要求均可通过聚氨酯材料的应用得到满足。虽然聚氨酯材料在绝对的环保性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但随着近年来行业的转型,其环保程度正不断提升,而由于其具备半硬泡、硬泡、热塑性弹性体、微孔弹性体、高回弹冷模塑软泡、热模塑加填料软泡等产品形态, 因此聚氨酯材料基本可满足新能源汽车的所有内饰材料需求, 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聚氨酯材料都会在新能源汽车内饰中占据较大份额。
近年来国外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应用生物塑料材料制作汽车内饰件, 使用聚羟基脂肪酸酯基生物塑料材料替代传统塑料材料的汽车内饰产品开发便属于其中典型, 作为由糖发酵而生的生物塑料材料,新能源汽车生产的碳足迹可在该材料支持下大幅降低。为保证环保塑料材料更好地服务于新能源汽车内饰,以下几方面应用展望必须得到重视:
① 关注材料功能复合化
材料功能复合化属于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关注的重点, 其直接关系着新能源汽车的非金属零件性能提升, 因此环保塑料材料必须不断向性价比优良的复合材料方向发展, 这样才能够更好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提供支持。
② 材料性能追求
在环保塑料材料的发展中,多硬度、轻量化、低雾度、低气味、耐老化、存放稳定性等性能追求必须得到重视, 并重点实现材料环保性的进一步提升。
③ 其他方面
材料配方与成型工艺的优化、材料稳定性及固化速度的提升、材料生产厂家与汽车制造厂家的标准统一、国家相关法规标准的贯彻、材料生产成本的控制同样需要得到重视。国内外学界仍在大力探索新环保塑料材料的开发,如基于微生物的聚羟基链烷酸酯生物塑料聚合物生产、将向日葵主干经过处理获得的轻质复合材料可完美取代聚苯乙烯,这类研究能够为新能源汽车内饰提供的支持同样不容忽视。